从周瑜将兵赴丧说起(一)

看了几天三国,稍微整理一下思路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《三国志》里的周瑜传不长,初读也十分堂皇,仿佛无可指摘。然而细读却生出疑虑。第一不解的,就是“将兵赴丧”这件事。

将兵赴丧可疑的地方,即使是写出“外事不决,可问周郎”的罗贯中巨巨,都写得十分微妙。

先是孙策交代遗言:“可嘱咐教对周郎说知,在意辅佐吾弟,休负我平生升堂拜母通家之义也。”

“休负”二字用得很重,有逼人的意味。

再来是周瑜回来时的形容,“时权既掌江东大事,尚恍惚未按。人报中护军周瑜自己提兵回吴。”

“自己提兵回吴”六个字,又是启了一道猜忌的缝隙。

罗巨巨的文字,史实性是一回事,文学性又是另外一回事。不合史实并不意味着文字不修,措辞随意。且退一步说,不管罗巨巨到底什么意思,这至少给了后人可猜测的余地。

这事的源头,自然还是在陈寿大大的“将兵赴丧”四个字。

这四个字的问题在于,吕范是:“奔丧于吴”,没有将兵;虞翻是:诸长吏并欲出赴丧,翻曰:“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,远委城郭,必致不虞。”因留制服行丧。诸县皆效之,咸以安宁。

鉴于一个奔丧没带兵,一个担心有变没有奔丧,周瑜的带兵奔丧,好像就蛮扎眼的了。

做为黄少天里挑周泽楷(宝老师语)的陈寿大大,必然不会是把“将兵”两个字写着玩的人。

将兵的问题在哪?

最直接的,应该是有篡夺的可能。

做为一个周瑜粉,这种事我是肯定不会信的╮(╯_╰)╭

套用吕思勉大大“魏武帝难道是怕人家诽谤的人”的逻辑,那就是“周瑜难道是会谋逆的人“?

再进一步就是:陈寿大大恐怕不是十分靠得住→_→

说陈寿大大靠不住,那真是好大的脸!不过陈寿大大再严谨,也不意味他没有倾向性。个人觉得他对周瑜的态度还是比较微妙的。

原因之一就是说周瑜的为人“性度恢廓,大率为得人,惟与程普不睦。”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与程普不睦。江表传里的说法是“普颇以年长,数陵侮瑜”。鉴于江表传比较八卦,不一定靠得住,陈寿不采用没什么。但是你写人家不和,既没有写为什么不和,也没有例子证明不和,那你写来干啥?

“惟与程普不睦”这句话断得太突兀,一如“将兵“二字,仿佛直录,但留有太多想象空间。

回过头说“将兵赴丧”。

虽然陈寿大大写得颇不清白,我对篡位这种猜测还是不在意的。倒不是前面说的相信人品问题。我书读的少,做不了吕大大那种担保;也不是说周瑜可能是接到孙权密令诸如此类回吴的,毕竟这种并没有史料支持,而是不管你怎么猜,反正他没做,也没有任何做的迹象。那猜来猜去不过白瞎。

“将兵”真正困扰我的,是易中天大大提出的,周瑜做为淮泗军事集团的首领,支持了孙权。

淮泗军事集团,按我从易大大那得来的信息应该就是孙坚孙策旧部,如老一辈的程普、黄盖、韩当;孙策自己的吕范、太史慈这些人。

但是周瑜建安三年才正式加入孙策集团,到建安五年孙策死,前后不过两年时间,以周瑜当时的年纪、资历,尤其孙策又在世的情况下,他怎么可能就成为这些人的代表?

当然周瑜在建安三年以前是跟这些人有过接触的。这就又要说到“将兵迎策”和“还镇丹杨”这两件事了。

首先“还镇丹杨”我觉得不是镇守。因为没镇住。袁术一道命令就把周尚换了,然后周瑜就跟着周尚回了寿春,没有任何武力抵抗。

这里早就有人提过,周瑜将兵迎策,只是朋友性质的帮忙。可能也有投资性质,但肯定是没有入伙的。因为后来袁术要用周瑜为将,周瑜是“观术终无所成”后,才决定“求为居巢长,欲假途东归”的。那如果袁术不是那么没用呢?周瑜还会想要东归吗?

当然也可以说周瑜心里有了孙策做比较,看别人肯定都是“终无所成”的……咳,这个以后再说……

反正从史料来看,周瑜在将兵迎策的时候,还没有要加入孙策集团的迹象,至少是还没有决定加入孙策集团。而孙策肯定也清楚这点,所以自己兵马拉起来后,就让周瑜回去了。不然孙策也不至于把到手的兵往外推。别说周瑜带的是周尚或者袁术的兵,那年头借兵跟借米似的,谁也没想过还啊。孙策自己带的不就是袁术的兵么。

以这种没入伙,帮个忙性质,周瑜就能获得孙家诸位老将认同,几年后一入伙就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……嗯,我可以考虑这么写文→_→

那么问题来了!

周瑜到底是以淮泗军事集团首领的身份支持了孙权,还是因为奔丧支持了孙权才成为淮泗军事集团首领的?

周瑜为何要将兵奔丧?

天雷劈下来的第一念头就是:回到权力中心去。

换句话说,这是拥立之功。

这个推论是否靠得住,似乎并没有什么可支持或者反驳的资料。这里仿佛真的只能用吕大大的逻辑来解释了。

所以问题的答案,大概确实在周瑜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上。

那周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写完发现上面的“惟与程普不睦”这段说错了。陈寿在《吴书·宗室传》用了吕蒙的话“昔周瑜、程普为左右部督,共攻江陵,虽事决於瑜,普自恃久将,且俱是督,遂共不睦,几败国事,此目前之戒也。”可以看出周瑜和程普不睦的原因。不过陈寿在本传中没有采用,一个可能是前面说过了,另外一个可能是他觉得这是吕蒙的私人观点,所以未加采用。

评论(4)
热度(38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mingliuju | Powered by LOFTER